张家湾镇一核多元共治中心
7月的张家湾,满目碧绿。位于张凤路的一栋四层建筑“敞开”围墙,融入张家湾设计小镇毯式街区的绿色景观中,这里就是张家湾镇一核多元共治中心。
【资料图】
一楼的家事调解室里,法院工作人员正在调解一户人家的房屋继承纠纷。专业的法律知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解,让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渐渐平和。
张家湾镇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随着城市副中心成为北京“新两翼”中的重要一翼,“设计小镇”和张家湾古镇功能定位在张家湾镇重磅落地。
与此同时,张家湾镇基层治理水平尚未与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完全匹配,农村管理、城乡建设等方面的群众诉求多发,2019年7月被纳入北京市治理类街乡镇,2020年接诉即办排名全区末位。
2022年以来,张家湾镇创新提出“党建引领 多元有你”理念,探索出一条以平台建设为主抓手的整体性治理路径,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全镇接诉即办实现“三升四降”。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23年4月成功退出治理类乡镇。
近日,2022年度全国社区治理优秀案例颁证仪式暨社会力量参与助联体提质增效推广会在浙江省召开。张家湾镇“党建引领 多元有你”工作法,入选2022年度全国社区治理“十佳”案例。
一核多元共治
张家湾一核多元共治中心,于2022年3月揭牌成立。
以党建为引领,区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区检察院联络室、枫桥式公安警务室、区政协专家工作站、毕金仪工作室、春燕社会工作事务所、老赵工作室等专家学者律师顾问团队相继入驻,以多元力量帮助化解群众矛盾,主动开展法律咨询、心理疏导、诉前调解等服务。
在“老赵工作室”里,镇司法所所长赵林兴正在组织一场会议。这是张家湾探索建立的明星调解室,由赵林兴牵头,镇调解委员会成员、司法所工作人员、镇政府公职、公益律师及村居法律顾问等多元主体组建而成,助力解决一系列群众诉求,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张家湾镇党委书记邹海涛介绍,
近年来,张家湾镇在深化基层治理年背景下,按照基层治理“一盘棋”的思路,先行夯实党建阵地平台,坚持党委统筹,发挥政治引领,不断深化基层治理。
建立接诉即办党支部、南北融合发展联合党支部等功能型党组织,开展“多元有你 干部有为”等系列主题党日,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特别是建立共治中心实体平台后,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专业团队与村级工作站联动,累计开展联合会商36次,协调多元主体参与研判接诉即办重难点工单1400余件,解决群众矛盾纠纷近800件,实现通过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以一个案例带动一片治理。
“接诉即办”有力度
“我们来分析一下,今天的诉求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在张家湾镇市民诉求处置中心的智慧大屏前,工作人员正在分析当日的诉求数据,这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
近年来,张家湾镇完善为民服务制度平台,优化“接诉即办”调度机制,制定了“降量提质”总体方案,镇财政优先用于解决群众需求,及时解决了市容环境、公共设施等一系列群众关切的问题。
指挥调度方面,全镇以接诉即办平台为依托,对各类群众诉求实施分类处置。
对于常规性矛盾诉求,由指挥中心每日召开调度会议,为全镇57个村加装视频会议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向相关村队、科室调度流转。
对于复杂类矛盾诉求,经党委会每周调度后,统一提级办理,明确主管领导与牵头部门,纪委监督推进、公检法司等多元力量参与,统一由共治中心召开联合会商,协调多元力量共同化解。
科技也为基层治理积极赋能。全镇建设了“智慧张家湾”平台,汇集全镇“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信息,融合接诉即办、网格化管理等系统资源,形成数据分析与指挥调度枢纽,推动基层治理进一步精细化、智能化。
还开发了“湾事通”小程序,群众可以通过指尖实时反映问题。小程序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1.9万次,处置群众反映诉求1600余件。
为民服务有温度
绿树鲜花掩映,道路宽敞整洁,后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杨继刚正骑着自行车在村头溜达,他跟乡亲们打着招呼,对每家的情况都“门儿清”。
村党支部在镇党委“鉴事见人建情”和“有事没事转一转”主题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三民三量三心”工作法,坚持见面解决态度、实干解决效果、真诚解决作风,让干部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在解决一个个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积累了民心,连续18个月“零诉求”。
这也是张家湾镇
基层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张家湾镇持续开展“鉴事 见人 建情”主题实践活动,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村队机关干部跟上”,提高回应群众诉求温度,提升为民服务深度。梳理完善“走动式协商”实践经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基层协商议事品牌,贯彻“最后一米”服务理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完善村规民约,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把村规民约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经过持续努力,张家湾镇通过平台建设走向整体性治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截至目前,全镇接诉即办成绩连续三年提升,其中2022年居民日常诉求下降20%,高频诉求下降26%,基层治理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