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 正文
会自我思考、反馈、行动 会像人类一样在现实世界生活和工作 人工智能大会首次聚焦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终极幻想可望可即

来源:解放日报   2023-07-09 06:27:46

如果说人类对于人工智能有什么终极幻想,那肯定是拥有和人类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它会自我思考、反馈、行动,会像人类一样在现实世界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工作。

这样的幻想在今天,被称为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将目光聚焦在这一前沿领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几百年前的诗句,像极了具身智能的写照。

具身,并不只是指具有物理身体,而是指人工智能在这一物理身体中,具有与人一样的身体体验能力,可以感知环境,并与周边进行交互,还能通过学习、理解和推理,完成各种决策和行为。换句话说,就是为人工智能的“大脑”,配备一个听其指挥的“身体”。

与之相对的,就是非具身。要么是没有物理身体与现实环境互动,只能被动接受人类采集数据的数字人,比如AI语音助手;要么是拥有物理身体,但没有匹配高阶人工智能的工具,比如工业机器人。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算是具身智能呢?

人形机器人无疑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解释,人类社会的种种事物都按照人类的生理结构进行设计,所以一个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最大程度像人类一样去运用各种工具,去各种地方,适应种类多样的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在ChatGPT之后,人工智能研究的下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有多重感知能力的机器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自主学习新技能。

智能汽车,也是具身智能的另一个方向。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认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链接主要靠两个产品,除了通用机器人,就是智能汽车。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在部分城市,智能汽车已经可以在法规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开”到目的地。只是要达到完全智能状态,不仅需要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发展,还需要等待政策的放开。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现场,就有不少机器人和智能汽车一起亮相。尽管它们和具身智能的最终形态还有差距,但它们都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开始尝试带着人工智能走向现实世界。

浪潮还有多远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不久前在公开场合表示,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只是,这个浪潮还有多远?

2023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特斯拉机器人展现了自身的进化——末端关节可以控制力度,稳稳接住下落的鸡蛋,双手能够轻松抓取分类物品,这表明其控制能力显著提高。

这种硬件端的进步让人兴奋,人们希望这些机械关节最终能像人一样收放自如。在软件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也为具身智能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这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多模态大模型与通用机器人进行物理交互,再加上场景支持和数据反馈调优,可能是一个具身智能发展的较好路径。优必选科技首席技术官熊友军感觉,过去人形机器人一直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运动”在发展,但ChatGPT出现后,行业开始更加关注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竞争百花齐放。

但上海期智研究院青年科学家高阳提醒,具身智能收集数据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语言大模型,语言和视觉数据可以从网上大量收集,而机器人的数据则要靠它自己去探索解决。

为人工智能加上眼睛与耳朵等敏锐的感官,配合灵活的四肢和身体,具备和现实世界更深层交互的大脑,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在现实中,感知、驱动、能源、运算……具身智能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离理想状态差得很远。就连做到像普通人一样走路这件事,对于业界而言都是一个大难题。有人曾经开玩笑:“ChatGPT将给具身智能带来什么?信心,仅此而已。”

不过,只是这样的信心,已经足够让无数人在具身智能的路上前仆后继。因为,浪潮尽管再远,终归会来。

期待更多上海造

想要踏浪前行,就要抢占先机。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多款具身智能产品就抢先亮相,其中不少是上海制造。

傅利叶智能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并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发团队与其合作,为GR-1植入AI大模型“大脑”,赋予它更多的功能。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设想:“这款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很强,‘小脑’发达。有了AI‘大脑’后,就有望实现具身智能。”

达闼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Cloud Ginger 也引来各方关注,它全身采用了新一代智能柔性关节和多种传感器,实现了高精度智能抓取,同时具备视觉和激光定位导航能力,更接入了“云端大脑”RobotGPT大模型。在达闼创始人兼CEO黄晓庆看来,未来海量的不同类型的机器人都能有效接入云端大脑,从而形成类似于互联网时代的产业生态:由运营商、应用开发商、人工智能提供商和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形成的云端机器人生态。

镇馆之宝——西井科技的新能源智能无人驾驶卡车Q-Truck也有些绝活。它采用新一代融合感知架构,搭载工业级超远视距高精双目AI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融合智能算法和整套全栈式系统,据称像人一样具备强大的感知和决策能力。重要的是,这一产品已先后在泰国、阿联酋、英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多个国家商业落地。就在6月,英国的费利克斯托港刚刚新增了100辆Q-Truck。

这些上海制造的背后,是通往具身智能美好愿景的阶梯,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更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邵天兰认为,因为人才、产业链和客户的基础,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有独特的发展优势。特别是发展所需要的产业链基础,中国的响应速度很快,也有众多供应商愿意陪着公司成长。

在这样的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上海责无旁贷。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上海将持续关注具身智能研究和应用,重点攻关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训练机器人等技术,提升智能机器人多模态环境交互感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训练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促进智能机器人实现自主规划、决策、行动、执行,提升人机交互能力,打造人机协同工作模式。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