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 正文
世界时讯:灾害来临时如何应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这么说……

来源:中国气象局   2023-05-13 06:54:40

今天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主题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在此之际

我们邀请 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

围绕这一主题

谈谈

如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谈起体制机制 他们这样说……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必须狠抓机制建设。面对灾害风险,各地因地制宜,让长期以来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在新发展阶段焕发新活力。

2022年 6月13日至21日,广东省持续9天出现大范围强降雨,清远英德市东华镇 过程 累计 雨量 最大, 为 990.5毫米。受此影响, 北江流域水位持续上涨 图/董天健

“预计未来一小时仍有50毫米至60毫米的强降水,建议立即转移和撤离人员。”时间回到2022年6月18日,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桥头镇多名群众被困家中。英德市气象局立即电话叫应桥头镇镇长。不久之后,救援干警驾着皮划艇,以背为梯,成功转移20余名受困群众。

清远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是对清远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清远市副市长苏锦丹 介绍,在灾害“防御战”中,分镇预警的“点对点”叫应机制,是清远在全力应对强降水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

身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部门该如何发力、让预报预警做到“当日达”“即时通”? 湖南气象部门的探索告诉我们,要想“叫应”取得实效,需要一套全链条的机制,让精准预报变为预警、预警变为指令、指令变为行动。

2022年6月2日,强降雨导 致凤凰古城沱 江水位暴涨,105户362名涉险群众连夜被转移到安全区域 图/杨吉安

湖南气象部门紧扣防汛救灾需求,探索出“631”递进式气象预警服务模式,推进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强化点对点跟进响应,与多部门联合加强“人防+技防”,实践并示范跑好“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秒钟”,让精准预报变为预警、预警变为指令、指令变为行动。

“以‘631’为引领,我们实现了‘3个一律’‘5个到位’。” 湘西州副州长刘冬生 向记者介绍,即根据气象部门预警,不同层级的干部一律下沉到一线,发现安全隐患一律隔离管理,群众生命受到威胁时一律转移;隐患排查到位、应急准备到位、监测预警到位、重点值守到位、抢险救援到位。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同样要唱好综合防御的“重头戏”,将部门合作的手拉得再紧一些。

福建平潭作为新兴的海岛型城市,主要受到台风、大风、大雾、干旱等气象灾害影响。

“实验区通过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两案三制”部门联动模式(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气象灾害 应急预案;强天气过程党政领导叫应机制、强天气过程停学停课机制、大桥交通应急联动机制)、‘1262’精细化城乡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着力构建气象灾害联防联控大格局,有效提升了应对灾害性天气的综合处置能力。” 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方良栋 介绍,当前,实验区正在推进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和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2022 年6月,强降雨致福建平潭多处积水。图为 消防救援人员解救被困车内的群众 图/ 平潭消 防

目前,各地气象部门纷纷探索建立适合本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节奏的部门联动机制,如深圳“31631”气象预报工作机制、贵州“三个叫应” 预警联动工作机制、浙江“网格+气象”模式等,通过畅通机制,让气象防灾减灾链条上的每一环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谈起风险管理 他们这样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影响面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逐步增加。面对复杂的形势,减轻灾害风险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摸清气象灾害风险底数是一招先手棋。作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第一批试点地区之一, 北京市房山区 已在全国率先完成风险普查任务和风险区划评估,并建立起全面、翔实的风险隐患台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基础依据。 该区 副区长尹航 表示,要将灾害风险管理思维融入防灾减灾各个环节, 把风险普查成果转化为减轻灾害风险的成效,推动防灾减灾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

对于如何将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更好地融入城市治理中, 山西省太原市副市长程永平 有深入思考。他认为,要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基层自然灾害风险防治水平,把防灾减灾救灾融入社会发展大局。

2023年 4月21日,经历了暴雪与气温双重“大跳水”的大同市民,小心行走在湿滑的路上 图/ 任键

4月20日至23日,强冷空气过程影响山西全域,最大过程降水量达110.9毫米,局地降温幅度超过20℃,甚至一夜“入冬”。面对极端天气,山西多地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做好防范应对。“当前已进入汛期,要加快各地自然灾害防治9项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农村社区预警信息发布等机制,确保预报预警发布及时有效。”程永平说。

2022年7月20日,盐城市响水县出现 龙卷风,让当地居民的 房屋,受损严重 图/ 谷华

地处黄海之滨、江苏中部的盐城,受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影响,防汛压力较大,尤其是近几年,龙卷风、大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多发。2022年7月20日,盐城市响水县出现EF3级龙卷风,最大风力达15级至17级。

面对这种小尺度、发生发展快、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 盐城市副市长、盐都区委书记王娟 直言,要未雨绸缪、增强防范意识,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她结合自身工作体会表示,在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的同时,还要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做足灾害风险管理文章。“比如,建设应急避险场所,更好地发挥公园、体育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险功能。同时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培养建设应急保障队伍,确保人员及时到位。”

同样来自沿海地区的 广东省汕尾市副市长曾宏武 认为,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对于海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队伍建设是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曾宏武表示 ,要在气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气象部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形成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局面。

西北地区降雨虽少,但致灾阈值更低。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长张朝俊 表示,进一步减轻气象灾害风险,要依靠加大投入,着力构建立体监测、预报预警、应急联动、信息发布、宣传教育、灾害评估、事故调查、保险赔付等全链条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他期待能够建立气象对口帮扶机制,通过先进理念和技术共享、人员培训交流互动,推动当地创新工作能力提升,不断提高西北地区基层减灾救灾能力。

谈起智慧科技 他们这样说……

随着气候变暖影响加剧,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防灾减灾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如何运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让防灾减灾更有效,成为地方领导关心关注的重要课题。

浙江省台州市副市长李昌明 提出,地方政府可把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型系统进行思考和把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正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借助系统观念和数字化改革两大法宝,运用好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子系统带动牵引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大系统的有效联动和迭代优化,形成耦合融合联动的良好态势。”

根据联合国评估,建立一个良好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将人员伤亡降低到原来的八分之一,并减少30%的经济损失。

重庆气象部门牵头创新研发的知天·沙坪坝区防汛指挥决策系统 图/龙显 琼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个‘科技活儿’,必须加大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气象才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赵祺 坦言,一方面区政府和市气象局“十四五”期间共同投入2.5亿打造重庆气象科技文化公园,另一方面由气象部门牵头创新研发的知天·沙坪坝区指挥防汛决策系统在沙坪坝区嘉陵江洪涝、城市内涝防御工作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并作为唯一的智慧服务系统亮相2023年重庆市防汛能力提升现场会,获得与会领导的好评。

“让沿海城市安全‘看海’,即对海雾和海上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的精准预报提出更高要求。” 山东省青岛市副市长宋明杰 直言,其核心在于科技攻关创新体系建设,即把韧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创新,打造攻关团队交叉组建人才体系,积极探索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设立科技攻关项目,切实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发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

海南省海口市在这一方面颇有经验。它拥有繁忙的黄金水道——琼州海峡,全省90%以上的生活物资、三分之一的人流量需要通过这儿进出。

2018年2月25日,在海口市秀英港码头,受大雾影响的滞留车辆 图/ 张茂

“大雾是影响通航的最大威胁之一。” 海口市委常委、副市长陆敏 忘不了2018年春节琼州海峡那场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大雾。那时,海口3个港口附近高峰期滞留上万辆汽车,近10万名游客,排队长达20公里,马路变成停车场,拥堵车辆深夜集体鸣笛抗议……

“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我们认真反思,2019年在琼州海峡南北两岸投资建立了三部测雾激光雷达,另一项投资研发的琼州海峡灾害天气(大雾)监测预警系统也投入业务试运行,实现港口、码头等区域定点分灾害的精细化服务。”陆敏表示,精细化大风、大雾、强对流天气预警服务为2021年海峡通航提供作业窗口期1538小时。

谈起防灾意识 他们这样说……

暴雨洪涝、台风、高温……中国作为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1%左右并有上升趋势。增强风险意识,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成为政府和气象部门发力的方向。

在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尕玛才仁 看来,以宣传赋能防灾减灾,开展面向党政领导干部及基层干部群众的科普解读,增强全员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意识十分重要。

2021年7月22日18时至23时,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出现强降雨。图为 祁连县城救灾现场 图/ 祁连县防汛减灾临时指挥部

近年来,在祁连县暴雨、柴达尔煤矿冒顶、门源县地震等救援救灾过程中,海北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防灾减灾成效显著,这让尕玛才仁更加意识到,只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才能更好把握风险走向,才能更有效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气象防灾减灾案例制作内部警示教育片,面向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甚至一些网格长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其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认识。”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长张朝俊 建议。

对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防灾减灾“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有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还需要获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让全社会都树牢防灾减灾意识,参与进来。

“能不能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能力,关键是能不能带动增强老百姓面对灾害风险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白平和 感慨,“近年来极端天气确实多”,面对频发的灾害,除了“为了人民”的防灾减灾系统思维和缜密部署以外,还要充分“依靠人民”,增强群众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将气象灾害向公众“全程直播”,是上海强化科普示范、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的“锦囊妙计”。每次台风袭来,上海气象部门通过微博微信,增加与网友的互动频率,及时向公众公布最新台风信息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向公众科普防台风避险知识——这是上海“台风提醒—预通报—预警发布—精细化跟踪服务—过程性通报”精细化服务“五步走”策略。

2023年世界气象日上海气象科普活动专场 图/朱晔

上海市金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邱运理 介绍,如今“五步走”已升级为“三机制一体系五步走”,即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统筹考评机制,建立党委、政府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实施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完善“1+3+N”综合风险会商研判体系和精细化气象服务“五步走”综合风险会商研判体系,建立台风预报预警服务业务规范。“这不仅让政府及相关部门分类施策、高效应对,也让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风险更加心中有数。”

目前,上海不断抓好综合减灾科普示范建设,仅金山区就设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3家、上海市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区9家、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所。

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原标题 :《密切联动 筑牢防线——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谈气象防灾减灾》 作者 : 吴卉 刘倩 黄彬 李悦 闫琳 盖程程 段永亮 曾凡雷 编辑 :张宏伟 刘钊 柒柒 发布 :郭若水 审核 :叶海英